孙滋溪 天安门前 155×285cm 布面油画 1964年
由中国美术馆、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美术家协会共同主办的“曾经·永远——孙滋溪艺术展”2016年4月6日在中国美术馆开幕。展览是“2016中国美术馆捐赠与收藏系列展”之一,也是“中国美术馆庆祝中国共产党建党95周年作品系列展”的首展。
“中国美术馆捐赠与收藏”系列展作为中国美术馆学术品牌之一,通过陆续为重要的美术大家举办展览,整理、研究和出版相关作品和史料文献,不断完善20世纪中国 美术史研究的脉络与形态。孙滋溪作为新中国美术史上重要的绘画艺术家之一,其1964年完成的名作《天安门前》为中国美术馆收藏,成为时代重要的视觉图像 之一。
在此次展览项目中,孙滋溪及其家属向中国美术馆捐赠了不同类型的作品总计55件,作为国家艺术宝库的财富永久收藏,这些作品与《天安门前》一样,将成为民族文化的记忆而传之于后世。展览中的所有作品都是精心遴选而出,尝试以时间和空间线索,勾勒出孙滋溪绘画生涯的基本轮廓。
中国美术馆馆长吴为山说:“今年正值中国共产党建党95周年,我们重温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我们学习习近平同志在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更深 刻地认识到党的文艺路线的正确。孙滋溪和许多艺术家一样,都是党和人民的培养,是传统文化的滋养。孙滋溪先生及其家人怀着对党和囯家的爱,将最具代表性的 作品捐赠给中国美术馆,这是一笔宝贵的文化财富,它将溶入中国美术发展的漫漫长河而流芳后世。我代表中国美术馆全体同仁向他和家人表示崇高敬意!”
展 览分为三个部分:1号厅是重要创作部分,包括《当代英雄》《天安门前》《母亲》等共16件,构成了孙滋溪艺术思想的宏观框架;8号厅题为“素色铅华”,主 要展示了插画、素描和速写作品百余件,9号厅题为“心源溢彩”,展出色彩写生作品百余件,这两个部分构成了孙滋溪艺术观念中最细腻亦最朴素的情感经验。三 个部分涵盖了其各个时期的绘画作品340余件,可谓完整地呈现了孙滋溪的绘画艺术生涯和艺术成就。除此以外,还展出了其主要创作的草图等研究文献,以供观 众更深入认识和理解孙滋溪的艺术。
孙滋溪1929年生于山东黄县,早年参加抗日革命宣传工作;1955年从军队调入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专 修科(调干班),接受专业的绘画训练,1958年毕业后留附中任教,担任教研组组长。现为中央美术学院教授。作为中国革命的参与者,人民的艺术家,他以革 命的丹心和人性的大爱,在新中国美术史上留下一批有血有肉,真诚感人的精品力作,为油画语言的民族化,为20世纪中国美术的发展,都做出了重要贡献。
在 毕业后的几年中,孙滋溪迎来了其绘画生涯的中创作能力最为活跃时期:1960年,孙滋溪构思、构图,并主笔与附中部分专业教师共同绘制了现收藏于中国国家 博物馆的巨幅素描《当代英雄》,创作组提出了“用英雄的气概画英雄,用时代的情感画时代”的口号,描绘出了人民大会堂“群英会”会议闭幕时,英雄们迈着稳 健的步伐如奔腾的潮水般涌向人民大会堂的场景。作品中可以感受到炽烈的热情,新中国的历史和功绩是由人民所创造的。这件作品也被展示于中国美术馆的展厅之 中,与《天安门前》,共同构成其主题创作的思想和语言框架。
1950年代末至1970年代初,孙滋溪绘制了大量的油画风景和人物肖像写生,语言风格饱满明快、自由舒畅,极富有概括力和表现力。从湖北汉口、湘西、广东阳江、海南三亚、通什,到京郊、山西西柏坡、山东沂蒙山等地,都留下了写生的足迹。在同一时期,孙滋溪
还完成了大量的素描和速写写生作品,凸显其扎实地捕捉人物动态和空间关系的杰出绘画能力。
在此次展览的创作中,完成于1981年的《母亲》拥有一种撼人心魄的思想力度。孙滋溪塑造了一位英雄母亲的伟大形象,她站立在画面的正中,崇高、庄严而肃 穆,身体成为一座不朽的纪念碑性的存在。这件作品源于一个真实的历史事件,1929年中共湖南省委机关被破坏后,母亲的原型赵云霄同志被捕时怀孕在身,在 诞下女儿满月后就被杀害了。在这件作品中孙滋溪没有直接描绘鲜血和死亡,而是临终前哺乳的场景,但让观者确是体验到一种比死亡更为恐惧的压抑。在阴暗逼仄 的牢狱中,母亲的身体成为圣洁的象征,洒落的泪水是人性的光辉。
中国美术馆馆长吴为山说:“近一年多来,在中国美术馆举办的几次大型展览 上,孙滋溪先生的作品成为被关注的重点,成为人们对艺术创作、生活、情感关系的话题。这些作品朴实、真切,它不仅纪录了时代生活及其审美特征,也表现了艺 术家在一个时代的追求,诠释了生活与艺术的水乳关系。”希望藉由“曾经·永远——孙滋溪艺术展”展出的优秀作品,使观众感受到孙滋溪先生质朴的心灵与强烈 的社会责任感,也感受到艺术先行者们艰辛探索中所折射的理想美和艺术美,
据悉,“孙滋溪艺术研讨会”也于同期举行,展览将展出至4月12日,呈现于中国美术馆1、8、9号展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