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登录 | 会员注册
北京手工艺术珍品馆以展览展示老北京非物质文化遗产和极具时代文化承载的手工艺术品为核心,使中外游客身临其境的感受具有深厚底蕴的老北京文化,同时也能深切的感受到今天的北京,具有文化引领型城市的魅力。手工艺术品具有极强的文化承载力,是文化传播的极佳载体,其具有的传承性、可赏性、趣味性、互动性、功能性...
· 牙雕
· 蜀绣
· 泥塑
· 玉雕
· 景泰蓝(掐丝珐琅)
· 花丝镶嵌
· 北京手工艺术拍卖会
· 北京手工艺术拍卖会
  手艺中华  
糖画

糖画

简 介

糖画,是以糖为材料,制作以勺子为“笔”、糖稀为“墨”,各种生动的图案造型在艺人的手下跃然纸上。各种惟妙惟肖的糖画又美味又耐看,是许多人的不二选择。

题材

糖画的题材有小说戏曲人物、吉祥花果、飞禽、走兽、文字等的内容,以人物和动物的造型最为有趣,若是侧面的形象,便以线造型;若是正面的形象,则用糖料将其头部堆成浮雕状。由于糖料的流动性,即使相同的形象,亦不会出现雷同的造型。民间艺人在长期实践掌握了糖料的特性,同时根据操作的特点,在造型上多施以饱满、匀称的线条,从而形成了独有的风格样式,给人以美的享受。


画种

画,顾名思义,就是以做成的画,它亦亦画,可观可食。民间俗称“倒人儿”、“倒饼儿”或“灯影儿”。分为平面画与立体画两种。它是地道的民间画种,颇具特色的街市艺术,广泛流传于巴山蜀水之间,备受老百姓喜爱的工艺食品。

无论庙会集市,还是公园名胜,随处都可见糖画小摊。。

最常见的“糖画”是平面糖画。除了平面画,手艺好的艺人还会在大理石板上将平面“零件”拼接出风格各异的立体画来,像极一件装饰品,令人不忍吃掉。若要做一个花篮,先用糖稀做个圆糖饼,再接着倒一个小一点的圆圈,利用两次糖稀的冷热不同,一提,立体的花篮筐底就出来了。再加提梁、花卉等,整个花篮不再是平面的糖画,而是立体的、生动的、丰富多彩的了。

据考,糖画起源于明代的“糖丞相”。清代小说家褚人获的《坚瓠补集》里载,明俗每新祀神,“熔就糖”,印铸成各种动物及人物作为祀品,所铸人物“袍笏轩昂”,俨然文臣武将,故时戏称为“糖丞相”。

到了清代,糖画更加流行,制作技艺日趋精妙,题材也更加广泛,多为龙、凤、鱼、猴等普通大众喜闻乐见的吉祥图案。《坚瓠补集》中有一首诗,真实记录了糖画盛行的情况:“熔就糖霜丞相呼,宾筵排列势非孤;苏秦录我言甘也,林甫为人口蜜腹。霉雨还潮几屈膝,香风送暖得全肤;纸糊阁老寻常事,糖丞来年亦纸糊,逐渐演变发展成为今日的糖画艺术。

民间故事

关于糖画,还有一个更加生动有趣的民间故事。据糖画老艺人白世云、樊德然、黎永成等回忆,相传唐代四川大诗人陈子昂在家乡时,很喜欢吃黄糖(蔗糖),不过他的吃法却与众不同。一代才子会首先将糖溶化,在清洁光滑的桌面上倒铸成各种小动物及各种花卉图案,待凝固后拿在手上,一面赏玩一面食用,自觉雅趣脱俗。

后来陈子昂到京城长安游学求官,因初到京师人地两生,只做了一个小。闲暇无事时,便用从家乡带去的黄糖如法炮制,以度闲暇。一天,陈子昂正在赏玩自己的“作品”。谁知宫中太监带着小太子路过,小太子看见陈子昂手中的小动物,便吵着要。太监问明这些小动物是用糖做的时,便要了几个给太子,欢欢喜喜回宫去了。谁知回宫后小太子将糖吃完了,哭着吵着还要,惊动了皇上,太监只好上前如实回禀。皇上听完原委,立即下诏宣陈子昂进宫,并要他当场表演。

陈子昂便将带去的黄糖溶化,在光洁的桌面上倒了一枚铜钱,用一支竹筷粘上送到小太子手中,小太子立即破啼为笑。皇上心中一高兴,脱口说出“糖饼(儿)”两字,这就是“糖饼(儿)”这一名称的由来。由此陈子昂便得到了升迁,官至右拾遗。

后来,陈子昂解衣归里后,为了纪念皇上的恩遇,同时也因闲居无聊,便收了几个徒弟传授此技。这些徒弟又传徒弟,并将它传向四方。有的干脆以此为业,走邨串乡做起糖饼儿生意来。这糖饼儿生意虽小,但因曾得到过皇帝的赏识,所以生意十分兴隆,学的人越来越多,并代代相传,这一技艺从此就流传下来。

3  艺人与发展

尽管现在从事糖画行当的人数较过去有所下降,但是如今,糖画的这种魅力逐渐又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认可和关注,糖画艺人的地位也日益提升,以蔡树全为代表的一些艺人们通过各种形式被认可。蔡树全现为四川省民间文艺家协会常务理事。出生于四川糖艺世家的他,先后在国内各大都市及日本、德国、西班牙、新加坡等地作糖画表演。其作品及艺术成就在国内外近百家报刊、电视台作过宣传及专题报道,并被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授予“民间工艺美术大师”,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一级民间工艺美术家”,被中国民间工艺美术家委员会授予“国际民间工艺美术家”称号。

上一篇:剪纸(中国的民间剪纸艺术)    下一篇:琉璃手工艺品


更多精彩   尽在微信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前门大街鲜鱼口新潮胡同6号, 邮编:100051

联系人:蓝主任

电话:010-67019118  邮编:100051

Copyright Reserved 2000-2017 手艺中华网 版权所有